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活小技巧收集塑料袋视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生活小技巧收集塑料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塑料袋发明以前,过去农村红白喜事,吃不完食物打包用什么袋子?
我是襄阳微闻,谢谢邀请,我觉得这提问有意思,但又不准确。
一是有意思。塑料袋在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使用,只是用部分商品包装。真正在农村大量使用是九十年代以后。
二是不准确。九十年代以前农村红白喜菜品不是跟丰富,没有打包这一说法,既使有剩菜也是由主人家来分配给亲友。当时,都是用搪瓷盆装着送过去的。
打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事物,叫:吃不完兜着走。
请人吃酒席之人必须要向人家发出邀请帖,帖子上写明请客人的姓名,请客人赴宴的事由,请客人赴宴的时间,地点。最后还要写上:“恭侯大驾光临”字样,以表邀请人的恭敬。
赴宴人,接到邀请赴宴秉帖之后(是主人家亲自送达的),不但要准备好礼物,而且还要准备好各种穿戴。
宴席,宴席上最讲究的是位置,客人,陪客都要分主次,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如果一乱就要闹大笑话。
就位后主陪要按顺序敬酒,酒过两巡才发筷子,这时才开始在主陪相让下动筷子吃菜,宴席是很规距,主客之间是很客气的,
水席如果开始上热菜,是要把大部分凉菜撤下去的,然后上一个热菜,撤下去一个以前上的已经吃过的热菜,这样桌子上的菜品很少,主客只是享用,没有人想着要打包,因为那样是很丢人现眼的事情。谁也不想在那种场合出丑。
现在已经没有规矩了,很多宴席岀现了壮观的抢菜大战,菜上来还没有吃就被抢走,现在的人已经没有了羞耻心。
以前主人家的剩菜折在一起,给左邻右舍送一些。
中国普遍使用塑料袋是八十年代以后,农村则更晚一些。
在还没有普遍使用塑料袋的时候,也就是八十年代以前。那时候的农村生活远不像现在这么宽裕。办红白喜事摆宴席哪有现在这么大场面?菜肴也不如现在这么丰盛。大多数宴席散席以后,桌面上也剩不下什么菜可带走的。
像干炸丸子这类能拿走的菜,一上桌没等用筷,就你拿他抢的,装入衣服兜里分了,都说带俩给孩子尝尝。“吃不了兜着走”可能就是从这来说的。
事情主办人席后收拾桌面时,把吃剩的菜,挑好一点的都集中倒在盆中,俗称“大菜”。那时候农村还没见过冰箱,剩菜是无法保存的。就给左右邻居亲朋好友分别送去一碗,也就没有了。
所以那个年代农村办红白喜事,是没有打包这个说法的,也就谈不上用什么袋子了。
在塑料装没发明以前,无论农村或城市都用的定是环保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是:青桐树叶、荷叶、麻纸、黑棉纸、白棉纸等。用的最普遍最多的要数荷叶了,家庭蒸馍头用它垫笼底。小吃店、卤菜店都是用干荷叶来包食物,干货店和茶叶店是用麻纸,麻纸就是人们常说的牛皮纸。黑、白棉纸多是中药店用来包药。农村没有荷叶的地区用青桐叶子的较多!
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应该是新世纪以后比较普遍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别说农村办红白喜事没有打包这一说,就是城里也没有。那时候办红白喜事,桌子上的菜基本上剩不下,几乎是所有的菜品,统统吃光。
八九十年代后,生活好一些了,办完事,才会有吃剩下一些食物。无论剩下多少,都不会扔掉。怎么办,一般情况是都倒在一个大盆子里,我们老家说法叫折摞。然后把折摞拿回家,每顿饭热着吃,如果剩下的很多,再分给亲属吃。
使用塑料袋装吃剩下的食物,我的记忆中,是新旧世纪前后。这个阶段,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办事有时选择在饭店,经济条件一般的,杀一口猪,然后请厨师。不管是选择饭店,还是在家里办,为了体面,菜品品种和数量上都是非常上档次的。加上人们肚子里不缺油水了,所以,剩下的的菜品很多。这时,塑料袋的用途充分地发挥了作用,也就有了打包这一说。需要说明的是,农村打包的人,一般都是亲属,或者关系很好的朋友,普通的交往关系是不会这样做的。
2022.7.5 上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生活小技巧收集塑料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活小技巧收集塑料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