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活实验技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生活实验技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除了双缝干涉实验,还有哪些惊人的实验?
历史上最恐怖最惊人的实验,恐怕非731部队莫属了吧?
当时,这支部队用活人进行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的效果实验。他们被称为“圆木”,在他们身上进行的活体解刨、冷冻、细菌实验,都是在毫无***,并保证对象是清醒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日本人觉得***了会影响试验准确性。
他们实验每一个都让人头皮发麻:人体鼠疫实验、活体冻伤试验、无***拔牙、人与马血互换、胎儿活体解剖、人畜杂交、人体四肢互换等。每一个实验对象都是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之后死亡的。
很难想象,人类会做出如此禽兽的行为。
马绍尔氢弹试验
广岛长崎核弹袭击***大家都知道,但是1954年3月1日,美国在马绍尔群岛的氢弹试验,却很少有人了解。
在这里被引爆的是世界上第一枚氢弹:迈克。它比广岛***强500倍,在爆炸瞬间,处在核爆中心的两座无人岛便从地图上消失了。
更恐怖的还在后面,氢弹爆炸后,海风裹挟着放射性物质,覆盖了马绍尔群岛,但美国人并没有把这个恐怖的消息告知哪里的人们,他们成了美国人的小白鼠。
试验后,岛上下起了带有强烈核辐射的“雪”,很多孩子出于童心玩耍后,很快就夭折。还有更多的人死于癌症、白血病等,更可怕的还有后遗症和畸形儿。
电子等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确实挑战人们的已有观念,这些实验是用经典思想和方法无法解释的,但却包含了量子力学的核心。
例如当发射单个电子来做双缝实验时,我们无法预言电子会通过那条缝,以及电子会落到什么位置,在完全相同的发射条件下,每个电子都是我行我素的,但对于大量电子来讲,它们位置的分布概率是可以计算的。
更奇怪的是,当人类加上光探测器,想在狭缝的旁边来***电子的行为时,干涉现象反而消失了,这种观察时干涉消失的效应,对于习惯宏观世界规律的我们也是难以理解的。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以上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也只是***象实验,但后来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真实的观察到以上效应。所以在量子世界中,我们熟知的物理定律不再有效,例如下面我们熟悉的“薛定谔的猫”也是一个***象的实验。
当我们***想在盒子里关上一只活猫,以及一瓶通过可能衰变的物质来激发的毒药,当衰变发生时,药瓶被打破,猫就会被毒死。当我们不打开盒子的时候,只能说猫可能死了也可能活着,哥本哈根学说认为猫会处于生死的叠加态,不死也不活,除非打开来看,也就是只有测量才能确定真实的状态。
滴沥青试验
沥青滴漏是世界上最考研研究者耐性的物理实验之一,它的目的就是向人们证明物质某些性质并非人们看到的那么直观,且需要时间来检验。
某些物质看上去像是固体,但实际上是粘性极高的液体——比如沥青,它在室温环境下流动速度极为缓慢,但终会因重力而滴落。目前这项实验仍在继续,并可能持续下去。
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自1944年7月11日开始了这个实验,直到2013年7月11日他们才第一次拍到了沥青滴落的情况。
但其实个人觉得,如果要了解沥青的这个性质不一定非要在室温下等100年,只需要把沥青稍微加热就好了。不过科学家们就是这么轴。👍
希格斯玻色子质量估算试验
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2015年发布了一篇论文,对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做出了到发文为止最精确的估算,论文标题为《借助ATLAS及CMS试验在7和8万亿电子伏特pp碰撞下共同测算希格斯玻色子质量》,联合署名作者合计5154名,这创下了论文署名最多的纪录。
该论文篇幅有33页,但只有9页内容与真正的科学研究有关,剩余24页全是刊载的作者以及研究机构的名称(明显是浪费纸😂)。 正是因为这篇论文拥有如此多数量的参与者,试验才能估算出迄今为止最为准确的希格斯玻色子质量——误差仅有0.25%,科学家们为什么这么自信呢?这5000多人要是都算错了呢?
10万人参与提供随机变量的贝尔测试
欧洲一项大型物理实验发动了全球十万名游戏玩家利用他们游戏的***来生成随机数序列,从而为"贝尔测试”提供真随机参数。
”隐变量”是量子理论当中提出来的一个***设,用以解释量子的“定域性违背”相关的诸多现象,这其中就包含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但这个***设一直得不到合理的逻辑解释,让科学家们非常头痛。而“贝尔测试”就是用以证明,在无需引入隐变量的情况下,量子的非定域性仍然可以确立的这么一个测试。但“贝尔测试”存在一个“自由选择”漏洞。虽然研究人员看似自由地选择实验的各种设置,但是有可能隐变量的影响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中(影响了量子态的决定)。通常研究者会用随机数生成器来进行测量设置,但是严谨的物理学家仍觉得这还不够“随机”,因为随机生成器的设计仍有可能受到隐变量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打算利用互联网技术从大量的人为***当中,获取真正的不关联的随机因子。西班牙光子科学研究所大贝尔实验协作项目的科学家摩根·米切尔及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发动了约十万名测试者,让他们通过一个网页游戏“大贝尔探索”来生成大量足够随机的随机数序列。测试者需要做的是生成不可预测的包含0和1的数列,不断挑战更高难度。
截至2016年11月30日,游戏玩家的随机性数据流在12个小时内以每秒逾1kb速率传送给研究团队,团队利用纠缠光子、原子系统和超导装置等设备,执行了13个贝尔测试和其他定域实在性测试。大部分测试发现了统计上明显的定域实在性违背情况,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果符合量子理论的预测。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双缝干涉实验究竟有何惊人之处?
许多回答这个问题的博主,把残忍无道的实验,比如731部队的人体实验,也算成惊人实验,但这和双缝干涉实验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只能算残忍的实验,算不上什么惊人的实验,只是让人吓破胆的实验,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实验者都应该被审判枪毙。
双缝干涉实验之所以惊人,是因为它否定了人们的常识,奠定了光的波动性,颠覆了传统认知,光是一种细微的颗粒,这才是它惊人之处。当然,曾经惊人的实验,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也是常态,但人类的认知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让我们说一个奠定现代物理学根基的惊人实验吧,是它把物理学变成了一门科学,同时推翻了人们的常识,直到今天为止,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常识是错误的呢,即便在学校里反复灌输,但真正能够领会到该实验惊人之处的人依然不够多。
图示:比萨斜塔实验又被称为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
1590年,据说伽利略将重量差异显著达十倍之多的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塔上放下,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大大出乎当时人的预料,从而奠定了伽利略大科学家的名声,也让物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毕竟这个实验和流传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致,也和人们的日常直觉相悖,在日常直觉中,石头落得快,树叶落得慢。所以人们得到一个常识,重的落得快轻的落得慢。直到今天为止,许多人依然是这样认为的,除非他们上过物理学这门课,否则很难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思考,能领悟到落得快还是慢,其实和轻重无关,而是和别的因素有关,轻或者重都是表象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生活实验技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活实验技巧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